你会不会忽然之间有种感觉,路上跑的国产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了,而那些大大小小的电动车,都是从2014年开始发展起来的,自那时候起,中国的电动车市场进入了“野蛮生长”的时代。
在这些国产电动车里,微型车成为了最受厂商青睐的对象,诞生了诸如吉利康迪、北汽EV、众泰芝麻E30、奇瑞eQ等售价低廉的微型电动车,而国家用“真金白银”对这些新能源车的支持让这些企业活得十分滋润。
但随着前段时间骗补丑闻的爆出,不仅让依靠新能源实现“弯道超车”成了美丽的谎言,也让那些低价、低质的车型“原形毕露”。国家补贴的初衷,是“科技引领市场”,但看看目前满大街造价低廉,质量低下的电动车产物,四五万的成本,定个十五六万的售价,净赚十多万的利润!这里没有科技,只有畸形的市场和眼前的利益,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。
面对这一切,不禁让人质问:国产电动车,为何坑人骗钱如此不要脸?!
★ 揭露国产“低质”电动车“七大黑幕”
一、巨额补贴导致虚假繁荣
2013年财政部公告称,购买纯电动乘用车可最高享受6万元/辆的补贴,购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可享受3.5万元/辆的补贴,算上各地又接着推出自身的补贴政策,一辆车基本上可以拿到12万左右的补贴,利益诱惑之大,可谓惊人。
正因这些利好因素,使得中国车市一夜之间各路虾兵蟹将,都跳出来宣称要做新能源车,并且无一例外都是要做电动车,门槛低,来钱快,造成不成熟的产品大规模生产,这不是让技术往前发展,而是在补贴“落后”,9月,爆出了“72家车企狂骗92亿”的骗补新闻,这些骗补企业的电动车标准并未达标,而是弄虚作假,其中的暴利让人触目惊心,也因此造成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史上最大的虚假繁荣。
二、造车门槛低导致鱼龙混杂
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日渐火热,加之较低的技术门槛,导致我们